小学放学回家经过一栋在民房里的作坊,常常在门口看热闹,记得有皮带车床、电焊机等设备,铁锤叮当、机床隆隆、弧光闪闪。插队时到郊区水电局采购供电线路器材,常路过一家工厂,以前曾经看热闹的小作坊就是这家工厂的前身。没想到这竟是我后来工作了将近四十年的企业!工厂由五个小企业合并而成,师傅不乏走街串巷磨剪刀、磨菜刀的手工业者。原来没有什么产品,接一些零活修修补补的,所以叫机修厂。七十年代插队青年来厂后,生产混凝土搅拌机,改为建筑工程机械厂,后来转产滚齿机,改为机床厂。
七十年代初,滚齿机可是个紧俏机械设备,汽车、拖拉机、机床等设备都离不开齿轮,而作为加工齿轮的工作母机当时国内很缺,一机难求,用户排队等着提货。滚齿机有四台电动机作动力:液压泵、工作台、滚刀瓦箱和冷却泵,电气控制线路有七、八个接触器、空气断路器、控制变压器、行程开关、限位开关等等。接触器、变压器、空气断路器安装在一块约600×400mm,厚约1.2mm的铁板上。安装好的控制板装在大立柱的电控柜里。考虑到维修时要更换电器元件,电器元件安装在电路铁板上不能使用螺母,必须在电路铁板上钻孔攻螺丝,然后将电器元件固定在电路铁板上。
电路铁板制作的工艺流程是这样,由冷作车间下料裁剪、调平,油漆工喷涂防锈漆、然后转到电工钻孔、攻螺丝、装电器元件,布线。钻孔好办,难的是攻螺丝。用的都是M4×10的小螺丝,而班长固执规定所钻的孔一定要用直径3.1mm的钻头。这样小的孔用手工攻M4螺纹难度极大,当年连攻螺丝的专用扳手都没有,都使用6吋的活动扳手,容易把螺纹攻歪了不说,高速钢的丝攻很容易断,断了的丝攻很难取出。几十个孔攻完全部螺丝半天都完成不了。班长是五十年代的通讯兵,退伍后做了好几年的警卫工作,从事电气工作比我们早不了几年,也不知道班长的规定依据从何来。终于有一天我在《机械工人切削手册》找了依据:攻丝前钻底孔的计算公式,t﹤1时,dz=d-tt:螺距 dz:攻丝前钻头的直径 d:螺纹公称直径,根据公式,查表知道M4的螺丝的螺距是0.7mm,所以底孔应钻3.3mm的孔。依据有了,班长不再坚持钻3.1mm的孔,攻螺纹的工作难度降低了不少,进度也快了。但毕竟还是手工操作,效率低、质量不稳定,劳动强度还是比较大。
能否使用机械设备来攻螺丝呢?我把眼光投向了钻孔用的Z512台钻。Z512的含义是:Z代表钻床,5代表立式,12代表钻孔直径最大为12mm。通过调整胶皮带,最高转速约4000r/min,最低转速约480r/min。攻螺丝与钻孔不同,钻孔完毕后可以 直接将钻头提起,而攻丝完成后,因为螺纹已经成型,丝锥必须反转才能退出,攻丝台钻必须能实现正反转的控制,加装几个控制元件就可以了。问题在于转速,感觉480r/min也太快了,担心会折断丝锥。经过一番的思考,找来了一台三相的手电钻和一个皮带轮,将皮带轮固定在手电钻上,再用皮带带动台钻的皮带轮,将转速降低到约150r/min,将原来用转换开关直接控制台钻电动机,改造成用一个行程开关与中间继电器,通过脚踏对手电钻进行正反转的控制。一切就绪后先在一块小铁板上进行攻螺纹的试验,很顺利!后来干脆把手电钻去掉,直接用台钻攻螺纹,也成功了!完成一块电路板的攻丝不过十来分钟。
小改小革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的好处,在吃大锅饭的年代,做多做少都一样,大伙借口不会操作,电路板攻丝的工作全部由我来做,真是木匠戴枷!不过我也没有那么计较,继续做了很多的技改,为后来的职称评定、担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、技能大赛任裁判,技术学院任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|